大家對「教會」的認知,普遍指「基督宗教的團體」。許多人常將「教會」與「教堂」混為一談,但教會的根本含義,並不是指著「建築物」本身,而是指「人」。但你是否真知道,耶穌要基督徒建造的教會,到底是「什麼教會」?
教會的希臘原文是「ekklesia」
前美國全福會會長張宜興牧師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,教會(Church)這個字,第一次出現在《聖經》裡面,是在馬太福音16:18。「Church」這個英文字,在希臘原文是ekklesia,可翻譯為:(一)議會;(二)聚集、會合(非正式的);(三)群體、會眾(信仰相同的),如:舊約以色列會眾、基督徒聚集、會眾、教會。
教會的希臘原文是「ekklesia」
前美國全福會會長張宜興牧師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,教會(Church)這個字,第一次出現在《聖經》裡面,是在馬太福音16:18。「Church」這個英文字,在希臘原文是ekklesia,可翻譯為:(一)議會;(二)聚集、會合(非正式的);(三)群體、會眾(信仰相同的),如:舊約以色列會眾、基督徒聚集、會眾、教會。
(資料來源/信望愛資訊中心CBOL原文字典)
ekklesia也代表「議會」的意思,在希臘文中,它事實上是「政治團體的議會」。
當初羅馬帝國統治許多國家,底下有很多的暴動。其中,以色列的奮銳黨,會去刺殺羅馬官員與羅馬兵,或是造反、發起暴動,要反羅馬政府,所以,羅馬政府派許多官員去各地建立ekklesia(議會)。
為了防止各地的暴動,或是任何反政府的動作,他們派希律王去各地,了解當地的大祭司,或是跟當地有權柄的人交往連結,然後進一步討論如何治理當地。他們使用猶太人當地的大祭司、法利賽人、文士、稅吏,不用自己的羅馬人來管裡。而這樣的團體,叫ekklesia,也叫做「政治團體」。
仔細觀察ekklesia,是從ek的複合字與kaleo的衍生字,衍生而來。ek表示「被脫離出來」的意思;kaleo這個字背後的意思是「選召」或「呼召」,代表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人。ekklesia代表一群被「呼召」、「選召」出來的人,來成為祂的治理團隊。
而kaleo的另一個字根keleuo,有「命令」跟「吩咐」的意思,還有執行源頭所發出來的吩咐與命令的地方;或這個地方,也會直接發出那個源頭所發出來的命令;這個地方是一個「吩咐」的地方,也是「發聲」的地方。
ekklesia也代表「議會」的意思,在希臘文中,它事實上是「政治團體的議會」。
當初羅馬帝國統治許多國家,底下有很多的暴動。其中,以色列的奮銳黨,會去刺殺羅馬官員與羅馬兵,或是造反、發起暴動,要反羅馬政府,所以,羅馬政府派許多官員去各地建立ekklesia(議會)。
為了防止各地的暴動,或是任何反政府的動作,他們派希律王去各地,了解當地的大祭司,或是跟當地有權柄的人交往連結,然後進一步討論如何治理當地。他們使用猶太人當地的大祭司、法利賽人、文士、稅吏,不用自己的羅馬人來管裡。而這樣的團體,叫ekklesia,也叫做「政治團體」。
仔細觀察ekklesia,是從ek的複合字與kaleo的衍生字,衍生而來。ek表示「被脫離出來」的意思;kaleo這個字背後的意思是「選召」或「呼召」,代表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人。ekklesia代表一群被「呼召」、「選召」出來的人,來成為祂的治理團隊。
而kaleo的另一個字根keleuo,有「命令」跟「吩咐」的意思,還有執行源頭所發出來的吩咐與命令的地方;或這個地方,也會直接發出那個源頭所發出來的命令;這個地方是一個「吩咐」的地方,也是「發聲」的地方。
(資料來源/信望愛資訊中心CBOL原文字典)
張宜興指出,其實從希臘原文來看「教會」這個單字,是非常危險的。如果,當初耶穌在說這句話的時候,祂的身邊有羅馬兵的話?羅馬兵可以馬上將耶穌砍頭的;因為,羅馬已經有自己的ekklesia(議會)在當地了,耶穌居然還要另外建立一個ekklesia(治理體系)。
由此可見,耶穌在聖經中提到的ekklesia,跟我們所知道的「教會(Church)」,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耶穌建造的ekklesia,可以勝過陰間的權柄
從馬太福音16:18中來看「教會」,並不是由任何「牧師」、「團體」、「長老」、「使徒」、「先知」⋯來建造的。
聖經中記載得很清楚,耶穌說:「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。」這指出,只有耶穌,才可以親自建造ekklesia(教會)。而這裡說的ekklesia的特點是「陰間的權柄(權柄:原文是門),不能勝過他。」
這也代表著,當初羅馬帝國所執行的ekklesia,是「陰間的門」;裡面負責執行的大祭司、法利賽人、文士⋯所組成的這些群體,將「宗教的靈」與「政治的靈」綑綁在一起,來轄制人民。所以那樣的ekklesia,以陰間的權勢與權柄掌控當地人民。
彼得是「磐石」還是「絆腳石」?
耶穌對他說:「西門巴約拿,你是有福的!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我還告訴你,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;陰間的權柄,不能勝過他。」—馬太福音16:17-18
「彼得」這個名字,在希臘原文的意思就是「岩石」、「石頭」的意思;在上述的經節中,「彼得」被耶穌稱為「磐石」,是因他當時聽到了「父神的啟示」。
但不管他知不知道,自己是領受父神的啟示,而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,但在那一刻,他是磐石,可以讓耶穌在他的上面,建造祂的教會。
張宜興提到,彼得在那時候可能還不知道,他講:「耶穌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。」就是從父神而來的感動,他僅是單純將心裡的感動說出來。
耶穌的提醒,讓他明白,原來那種感覺、感受,就是領受從天上來的聲音與啟示,是上帝的聲音。
接下來,耶穌除了禁止門徒對人說祂是基督,也指示門徒祂必須受許多的苦,並且被殺,第三日復活。當耶穌說完,彼得就拉著耶穌,勸他說:「主啊,萬不可如此!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。耶穌轉過來,對彼得說: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你是絆我腳的;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(馬上福音16:22-23)」
在希臘原文的翻譯中,非常直白的指出,那時候彼得把耶穌拉到一旁,開始「罵」祂。耶穌馬上轉身對彼得說:「撒旦!你是我的絆腳石;因為你不體貼神的事,而是體貼人的事。」
張宜興分析,彼得的年紀比耶穌大,且他本來的個性就是比較隨性的,他要罵耶穌並不是不可能的。耶穌卻透過這件事情教導他,剛才他罵祂的那個衝動,催逼他說出那一段話的,是撒但。
當時的彼得,希望看到耶穌成為以色列的王,復興以色列。他還沒有看見,神的計劃不只有以色列,而是整個世界。他親眼看見耶穌行那麼多神蹟,又能使人復活。 他知道聖經裡預言的彌賽亞就是祂, 但是萬萬沒想到彌賽亞第一次來,是以僕人的樣式,第二次才會以君王的身份來到; 彼得以為祂這次來就會掌管以色列,推翻羅馬帝國。在這裡,耶穌說彼得是絆腳石。
聖經中,清楚記載彼得這個「石頭」,一下子在上一分鐘成為「磐石」,但馬上在下一秒鐘卻成為「絆腳石」。耶穌藉著上述的兩件事情,教導彼得分辨從「上帝」與「撒但」而來的聲音。
張宜興提醒,基督徒要分辨自己什麼時候會成為「磐石」?什麼時候又會成為「絆腳石」?最簡單的區分方式—當你的心思意念「何時體貼神的事」,就是成為「磐石」;「何時體貼人的事」,就成為「絆腳石」。
當你我體貼神的事,成為磐石;耶穌就可以在我們上面,建造祂所要的教會ekklesia,陰間的權柄勝不了它,它反而能勝過陰間權柄,讓人得到釋放。
彼得當時體貼的是「民族主義」勝過「神國的事」;在台灣也有些基督徒,體貼政黨的事情,勝過於神國的事。在神的眼中,體貼民族國家的情感與行為勝過神國,就叫做不體貼父神與神國的事,而是體貼人的事。
彼得一下子是磐石,一下子又變成絆腳石;這樣的人,耶穌在他上面建造教會,下一秒是絆腳石,上面建造的就不見了。
到底什麼樣的人,可以讓耶穌在他上面來建造祂的教會?
張宜興呼籲,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學習「時刻體貼神的心意」。體貼父神的心意,而不斷從祂那邊得著啟示的人,不是三心兩意的人;這樣的人,能成為穩固磐石,能讓祂在上面建造教會。
張宜興指出,其實從希臘原文來看「教會」這個單字,是非常危險的。如果,當初耶穌在說這句話的時候,祂的身邊有羅馬兵的話?羅馬兵可以馬上將耶穌砍頭的;因為,羅馬已經有自己的ekklesia(議會)在當地了,耶穌居然還要另外建立一個ekklesia(治理體系)。
由此可見,耶穌在聖經中提到的ekklesia,跟我們所知道的「教會(Church)」,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耶穌建造的ekklesia,可以勝過陰間的權柄
從馬太福音16:18中來看「教會」,並不是由任何「牧師」、「團體」、「長老」、「使徒」、「先知」⋯來建造的。
聖經中記載得很清楚,耶穌說:「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。」這指出,只有耶穌,才可以親自建造ekklesia(教會)。而這裡說的ekklesia的特點是「陰間的權柄(權柄:原文是門),不能勝過他。」
這也代表著,當初羅馬帝國所執行的ekklesia,是「陰間的門」;裡面負責執行的大祭司、法利賽人、文士⋯所組成的這些群體,將「宗教的靈」與「政治的靈」綑綁在一起,來轄制人民。所以那樣的ekklesia,以陰間的權勢與權柄掌控當地人民。
彼得是「磐石」還是「絆腳石」?
耶穌對他說:「西門巴約拿,你是有福的!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我還告訴你,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;陰間的權柄,不能勝過他。」—馬太福音16:17-18
「彼得」這個名字,在希臘原文的意思就是「岩石」、「石頭」的意思;在上述的經節中,「彼得」被耶穌稱為「磐石」,是因他當時聽到了「父神的啟示」。
但不管他知不知道,自己是領受父神的啟示,而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,但在那一刻,他是磐石,可以讓耶穌在他的上面,建造祂的教會。
張宜興提到,彼得在那時候可能還不知道,他講:「耶穌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。」就是從父神而來的感動,他僅是單純將心裡的感動說出來。
耶穌的提醒,讓他明白,原來那種感覺、感受,就是領受從天上來的聲音與啟示,是上帝的聲音。
接下來,耶穌除了禁止門徒對人說祂是基督,也指示門徒祂必須受許多的苦,並且被殺,第三日復活。當耶穌說完,彼得就拉著耶穌,勸他說:「主啊,萬不可如此!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。耶穌轉過來,對彼得說: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你是絆我腳的;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(馬上福音16:22-23)」
在希臘原文的翻譯中,非常直白的指出,那時候彼得把耶穌拉到一旁,開始「罵」祂。耶穌馬上轉身對彼得說:「撒旦!你是我的絆腳石;因為你不體貼神的事,而是體貼人的事。」
張宜興分析,彼得的年紀比耶穌大,且他本來的個性就是比較隨性的,他要罵耶穌並不是不可能的。耶穌卻透過這件事情教導他,剛才他罵祂的那個衝動,催逼他說出那一段話的,是撒但。
當時的彼得,希望看到耶穌成為以色列的王,復興以色列。他還沒有看見,神的計劃不只有以色列,而是整個世界。他親眼看見耶穌行那麼多神蹟,又能使人復活。 他知道聖經裡預言的彌賽亞就是祂, 但是萬萬沒想到彌賽亞第一次來,是以僕人的樣式,第二次才會以君王的身份來到; 彼得以為祂這次來就會掌管以色列,推翻羅馬帝國。在這裡,耶穌說彼得是絆腳石。
聖經中,清楚記載彼得這個「石頭」,一下子在上一分鐘成為「磐石」,但馬上在下一秒鐘卻成為「絆腳石」。耶穌藉著上述的兩件事情,教導彼得分辨從「上帝」與「撒但」而來的聲音。
張宜興提醒,基督徒要分辨自己什麼時候會成為「磐石」?什麼時候又會成為「絆腳石」?最簡單的區分方式—當你的心思意念「何時體貼神的事」,就是成為「磐石」;「何時體貼人的事」,就成為「絆腳石」。
當你我體貼神的事,成為磐石;耶穌就可以在我們上面,建造祂所要的教會ekklesia,陰間的權柄勝不了它,它反而能勝過陰間權柄,讓人得到釋放。
彼得當時體貼的是「民族主義」勝過「神國的事」;在台灣也有些基督徒,體貼政黨的事情,勝過於神國的事。在神的眼中,體貼民族國家的情感與行為勝過神國,就叫做不體貼父神與神國的事,而是體貼人的事。
彼得一下子是磐石,一下子又變成絆腳石;這樣的人,耶穌在他上面建造教會,下一秒是絆腳石,上面建造的就不見了。
到底什麼樣的人,可以讓耶穌在他上面來建造祂的教會?
張宜興呼籲,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學習「時刻體貼神的心意」。體貼父神的心意,而不斷從祂那邊得著啟示的人,不是三心兩意的人;這樣的人,能成為穩固磐石,能讓祂在上面建造教會。
(資料來源/信望愛資訊中心CBOL原文字典)
彼得曾三次不認主,但耶穌沒有放棄他,仍再次呼召他
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,今夜雞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」—馬太福音26:34
張宜興提到,如果一下子是磐石,一下子又是絆腳石的彼得,耶穌尚且可以使用他來建造祂的教會,我們每一個基督徒,都可以被神使用。
彼得三次不認主,三次否認自己認得耶穌;耶穌看得出來,他偶爾還是會體貼人的心意,而不是體貼父神的心意。但耶穌對彼得還是非常有耐心,祂曉得怎麼樣帶領彼得,讓他可以成為一個隨時體貼父神心意的磐石。
其實,彼得在很多時候,仍然落入試探。在路加福音22:46節,當耶穌要上十字架之前,他對門徒說:「你們為什麼睡覺呢?起來禱告,免得入了迷惑!」意思是說,那些常常會禱告、警醒的人,就不容易成為絆腳石,比較容易成為磐石。
人若常常禱告,就可以來體貼父神的心意;當人這樣做的時候,就比較容易從父神那邊得到啟示,而不是讓撒旦來對他說話。
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:「是主!」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,一聽見是主,就束上一件外衣,跳在海裡。—約翰福音21:7
當彼得看見耶穌復活且對他顯現的時候,就束上外衣,跳到海裡;因他實在沒臉見祂,也不太想再見到耶穌。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丟臉了,因自己曾說過:如果祂去死,就是要他跟著去死,也是甘心;結果卻連續三次不認主。
約翰福音21:14-17中提到,耶穌這次對門徒的顯現,是在復活後的第三次。在吃飯的時候,耶穌對彼得說:「你愛我比這些更多嗎?」他回答:「是啊!主啊,祢知道我愛你。」彼得非常的憂愁,因為耶穌三次對他說:「你愛我嗎?」
「三」這個數字,對彼得來說,是一個刺痛的數字,耶穌知道「三」代表的意思。而祂連續三次問他,是因為他三次不認主。
耶穌給的最大誡命是盡心、盡性、盡意的愛主;但他只能盡一部分的心來愛耶穌,沒有辦法完全。但如果沒有辦法盡心、盡性、盡意,三個層面都體貼父神,就很容易落入試探。
耶穌復活之後,彼得已回歸到被呼召前的原點,在海邊捕魚。耶穌仍沒有放棄,而是回到起初呼召他的地方,又再次把他呼召回來;與第一次呼召的時候一樣,是在他捕魚的時候,且捕的魚甚多,兩次都是相同的奇蹟。
西門彼得就去,把網拉到岸上。那網滿了大魚,共一百五十三條;魚雖這樣多,網卻沒有破。—約翰福音21:11
彼得得聖靈充滿時,雖然大有能力,但仍有跌倒的時候
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,勸勉他們說:「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。」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。那一天,門徒約添了三千人。—使徒行傳2:40-41
當彼得得著從聖靈而來的能力時,變得大有能力;當他做見證、講道,就有三千人受洗。但即便被聖靈的能力充滿,他還是有軟弱與跌倒的時候。
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,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、磯法、約翰,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,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,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。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;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。後來,磯法到了安提阿;因他有可責之處,我就當面抵擋他。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,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,及至他們來到,他因怕奉割禮的人,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。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,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。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,與福音的真理不合,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:你既是猶太人,若隨外邦人行事,不隨猶太人行事,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?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,不是外邦的罪人;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,乃是因信耶穌基督,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,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,不因行律法稱義;因為凡有血氣的,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。─加拉太書2:9-16
在加拉太書2:9-16中,保羅強烈指責彼得,他指出雅各、磯法(彼得的別名)、約翰,這些被認為是柱石的人,對他與巴拿巴伸出團契的右手行相交之禮,使他與巴拿巴到「外邦人」那裡去,而他們到「受割禮的人(猶太人)」那裡去。
而當彼得到了安提阿的時候,保羅卻當面反對他,因他該被譴責。當時,從雅各那裡來的人,還未到之前;彼得與外邦人一同吃飯。
依照猶太人的習俗來說,猶太人不可以跟外邦人一起吃飯。當雅各那裡的人來的時候,他因為害怕那些猶太人,他就趕快離開那一桌,不敢在跟他們一起吃飯;其餘的猶太人,也都跟隨著他一起離開外邦人所擺的筵席,甚至連巴拿巴也因為他們的偽裝,而被帶入歧途。
保羅看見他們對福音的真理行得不正,就在所有人的面前對彼得說:「若你是猶太人,你生活如外邦人,不是如同猶太人,怎麼強迫外邦人以猶太人的方式生活呢?」他接著說:「我們生來就是猶太人,並不是出自外邦的罪人。然而我們知道人稱義,並不是因著律法的行為,除非通過基督耶穌,使我們從基督的信仰稱義,而不是從律法的行為;因為任何有血肉的,將不從律法行為被稱義。」
保羅認為彼得不可以把這些規矩加在外邦人身上。但彼得在這個部分的軟弱,其實是可以理解的,畢竟他一輩子都是活在猶太人的規矩裡面。
而保羅,因一出生就生活在兩種文化中,又是「猶太人」又有「羅馬公民」的身份;所以,從小就在兩種文化中長大。這也是耶穌可以使用他,在外邦人之中成為使徒的原因。但無論如何,彼得在這個部分還是跌倒了;在外邦人中,他就成為絆腳石。
沒想到,保羅「在後的要在前」,而彼得「在前的要在後」!這不是因為能力的問題,而是在「外邦人」的這件事情上,保羅比彼得更體貼父神的心意,這時候他可以成為一個磐石,而不是絆腳石。
年老的彼得終於成為「穩固的磐石」
年老的彼得,已經成為穩固的磐石。他終於了解父神的心意,也明白耶穌講「他是磐石」的意思。在彼得前書2:5,他寫道:「你們來到主面前,也就像活石,被建造成為靈宮,作聖潔的祭司,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。」
彼得指出,門徒們也正如「活著的石頭」,被建造成「屬靈的房子」,為了聖潔的祭司職份,藉著耶穌基督,來獻上神可接納的「靈的祭物」。
年老的彼得,終於成為不是一下子磐石,一下子絆腳石的人;而他也正如「活著的石頭」、真正體貼父神心意,可以讓耶穌在他身上建造教會。
張宜興提醒,每位基督徒,都應該可以隨時成為磐石,成為一塊讓耶穌可以來建造教會的磐石。你不一定要是牧師、長老、執事⋯,因這跟「能力」及 「學歷」沒有關係,跟「配不配」也沒有關係,而是跟「心態」有關係。若我們的心態是「願意隨時體貼父神的心意」,祂就可以使用你來建造祂的教會;親自建造祂的教會在你這塊磐石身上。
彼得曾三次不認主,但耶穌沒有放棄他,仍再次呼召他
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,今夜雞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」—馬太福音26:34
張宜興提到,如果一下子是磐石,一下子又是絆腳石的彼得,耶穌尚且可以使用他來建造祂的教會,我們每一個基督徒,都可以被神使用。
彼得三次不認主,三次否認自己認得耶穌;耶穌看得出來,他偶爾還是會體貼人的心意,而不是體貼父神的心意。但耶穌對彼得還是非常有耐心,祂曉得怎麼樣帶領彼得,讓他可以成為一個隨時體貼父神心意的磐石。
其實,彼得在很多時候,仍然落入試探。在路加福音22:46節,當耶穌要上十字架之前,他對門徒說:「你們為什麼睡覺呢?起來禱告,免得入了迷惑!」意思是說,那些常常會禱告、警醒的人,就不容易成為絆腳石,比較容易成為磐石。
人若常常禱告,就可以來體貼父神的心意;當人這樣做的時候,就比較容易從父神那邊得到啟示,而不是讓撒旦來對他說話。
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:「是主!」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,一聽見是主,就束上一件外衣,跳在海裡。—約翰福音21:7
當彼得看見耶穌復活且對他顯現的時候,就束上外衣,跳到海裡;因他實在沒臉見祂,也不太想再見到耶穌。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丟臉了,因自己曾說過:如果祂去死,就是要他跟著去死,也是甘心;結果卻連續三次不認主。
約翰福音21:14-17中提到,耶穌這次對門徒的顯現,是在復活後的第三次。在吃飯的時候,耶穌對彼得說:「你愛我比這些更多嗎?」他回答:「是啊!主啊,祢知道我愛你。」彼得非常的憂愁,因為耶穌三次對他說:「你愛我嗎?」
「三」這個數字,對彼得來說,是一個刺痛的數字,耶穌知道「三」代表的意思。而祂連續三次問他,是因為他三次不認主。
耶穌給的最大誡命是盡心、盡性、盡意的愛主;但他只能盡一部分的心來愛耶穌,沒有辦法完全。但如果沒有辦法盡心、盡性、盡意,三個層面都體貼父神,就很容易落入試探。
耶穌復活之後,彼得已回歸到被呼召前的原點,在海邊捕魚。耶穌仍沒有放棄,而是回到起初呼召他的地方,又再次把他呼召回來;與第一次呼召的時候一樣,是在他捕魚的時候,且捕的魚甚多,兩次都是相同的奇蹟。
西門彼得就去,把網拉到岸上。那網滿了大魚,共一百五十三條;魚雖這樣多,網卻沒有破。—約翰福音21:11
彼得得聖靈充滿時,雖然大有能力,但仍有跌倒的時候
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,勸勉他們說:「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。」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。那一天,門徒約添了三千人。—使徒行傳2:40-41
當彼得得著從聖靈而來的能力時,變得大有能力;當他做見證、講道,就有三千人受洗。但即便被聖靈的能力充滿,他還是有軟弱與跌倒的時候。
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,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、磯法、約翰,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,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,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。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;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。後來,磯法到了安提阿;因他有可責之處,我就當面抵擋他。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,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,及至他們來到,他因怕奉割禮的人,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。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,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。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,與福音的真理不合,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:你既是猶太人,若隨外邦人行事,不隨猶太人行事,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?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,不是外邦的罪人;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,乃是因信耶穌基督,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,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,不因行律法稱義;因為凡有血氣的,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。─加拉太書2:9-16
在加拉太書2:9-16中,保羅強烈指責彼得,他指出雅各、磯法(彼得的別名)、約翰,這些被認為是柱石的人,對他與巴拿巴伸出團契的右手行相交之禮,使他與巴拿巴到「外邦人」那裡去,而他們到「受割禮的人(猶太人)」那裡去。
而當彼得到了安提阿的時候,保羅卻當面反對他,因他該被譴責。當時,從雅各那裡來的人,還未到之前;彼得與外邦人一同吃飯。
依照猶太人的習俗來說,猶太人不可以跟外邦人一起吃飯。當雅各那裡的人來的時候,他因為害怕那些猶太人,他就趕快離開那一桌,不敢在跟他們一起吃飯;其餘的猶太人,也都跟隨著他一起離開外邦人所擺的筵席,甚至連巴拿巴也因為他們的偽裝,而被帶入歧途。
保羅看見他們對福音的真理行得不正,就在所有人的面前對彼得說:「若你是猶太人,你生活如外邦人,不是如同猶太人,怎麼強迫外邦人以猶太人的方式生活呢?」他接著說:「我們生來就是猶太人,並不是出自外邦的罪人。然而我們知道人稱義,並不是因著律法的行為,除非通過基督耶穌,使我們從基督的信仰稱義,而不是從律法的行為;因為任何有血肉的,將不從律法行為被稱義。」
保羅認為彼得不可以把這些規矩加在外邦人身上。但彼得在這個部分的軟弱,其實是可以理解的,畢竟他一輩子都是活在猶太人的規矩裡面。
而保羅,因一出生就生活在兩種文化中,又是「猶太人」又有「羅馬公民」的身份;所以,從小就在兩種文化中長大。這也是耶穌可以使用他,在外邦人之中成為使徒的原因。但無論如何,彼得在這個部分還是跌倒了;在外邦人中,他就成為絆腳石。
沒想到,保羅「在後的要在前」,而彼得「在前的要在後」!這不是因為能力的問題,而是在「外邦人」的這件事情上,保羅比彼得更體貼父神的心意,這時候他可以成為一個磐石,而不是絆腳石。
年老的彼得終於成為「穩固的磐石」
年老的彼得,已經成為穩固的磐石。他終於了解父神的心意,也明白耶穌講「他是磐石」的意思。在彼得前書2:5,他寫道:「你們來到主面前,也就像活石,被建造成為靈宮,作聖潔的祭司,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。」
彼得指出,門徒們也正如「活著的石頭」,被建造成「屬靈的房子」,為了聖潔的祭司職份,藉著耶穌基督,來獻上神可接納的「靈的祭物」。
年老的彼得,終於成為不是一下子磐石,一下子絆腳石的人;而他也正如「活著的石頭」、真正體貼父神心意,可以讓耶穌在他身上建造教會。
張宜興提醒,每位基督徒,都應該可以隨時成為磐石,成為一塊讓耶穌可以來建造教會的磐石。你不一定要是牧師、長老、執事⋯,因這跟「能力」及 「學歷」沒有關係,跟「配不配」也沒有關係,而是跟「心態」有關係。若我們的心態是「願意隨時體貼父神的心意」,祂就可以使用你來建造祂的教會;親自建造祂的教會在你這塊磐石身上。